中国·开云(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登录入口

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城市科学联合暑期学校顺利举办

2023-07-19

2023年7月11日至13日,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城市科学联合暑期学校在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和香港大学成功举办。本次暑期学校由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与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联合主办,主题为“城市科学”,旨在交流分享香港大学与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本领域的前沿成果,围绕智慧城市(smart cities)、区域发展(regional development)、韧性城市(resilient cities)和城市治理(urban governance)四个具体研究方向展开。另外,本次暑期学校表现优异的学生将获得优先推荐资格申请2024年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与香港大学建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PART 1 开幕致辞

  7月11日,本期城市科学联合暑期学校在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开幕,香港大学叶嘉安院士、伦敦大学学院吴缚龙教授出席了开幕式。首先,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张梦竹助理教授作为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的主持人,一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并组织观看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宣传片。接着,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赵鹏军院长、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及设计系何深静系主任、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李卫锋副教授、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李玲助理教授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

(北京大学张梦竹助理教授)

(观看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宣传片)


赵鹏军院长首先对叶嘉安院士、吴缚龙教授以及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同仁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然后对入选暑期学校的学员表示了祝贺,最后在整体情况、发展定位、人才引进、学生培养四个方面对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和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

(北京大学赵鹏军院长)


何深静系主任也对联合暑期学校的入选学员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与祝福,并感谢赵鹏军院长和叶嘉安院士对此次活动的贡献,同时表明优秀的学生将有机会进入两校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计划。何深静系主任对两校的深度合作能够实现“1+1>2”的效果表达了强烈的信心,也对接下来学生们在暑期学校中的深入学习和交流感到期待。

(香港大学何深静系主任)


李卫锋副教授作为北京大学的校友及香港大学的老师发表了开幕致辞。他回顾了自己在北京大学和深圳研究生院的学习经历,强调了城市科学的重要性,并称赞了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建设的成果,他期待通过暑期学校这个平台,激发学生们的思考和探索,推动城市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香港大学李卫锋副教授)


李玲助理教授从个人角度分享了她的学术历程,并表达了对未来的展望。她认为在港大的四年是她从学术小白到独立研究者的四年,对她的成长至关重要,也使她有机会在剑桥大学工作,同时也非常荣幸能来到北京大学,加入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她表达了对北京大学多元学科氛围的喜爱,并期待在暑期学校里和不同背景的学生交流,也提醒学生们抓住这个卓越的学术机会,找到合适的导师,享受在北大和港大联合培养的四年。

(北京大学李玲助理教授)

开幕式后,与会师生合影留念,随后进入茶歇环节。

(与会师生合影留念)

(茶歇环节)

PART 2 主旨演讲

茶歇过后,香港大学叶嘉安院士和伦敦大学学院吴缚龙教授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并和学生问答交流。

叶嘉安院士演讲的主题是《智慧城市与城市分析》,叶院士围绕“智能技术和城市分析将使城市更有效率和可持续”这一核心论点展开,首先介绍了他对“Smart City”这一定义的理解,通过回顾1985年以来通信技术与城市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叶院士指出智慧城市的骨干是GIS、传感器、ICT以及wifi随后分别从新智能技术、大数据和更好的调查和监测、群智感知、孪生城市、交通4.0(自动驾驶)的理念和应用展开叙述,具体涉及到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扩张、城市交通、空间决策等内容。在演讲的结尾,叶院士指出“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是否可以使用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生成规划方案以及我们可以从大数据和城市分析中学到什么新知识,应该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两个问题”。在提问环节,叶院士与学生就“如何平衡数据获取和模型选择”和“如何解决数据偏差”两个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

(叶嘉安院士演讲)


吴缚龙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对中国城市治理的再思考》,吴缚龙教授从他个人的生活和研究经历切入,指出即便中国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但传统的社会特性和亲密的人际关系依然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在市场化背景下,国家并未退出,而是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的分离现象。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讲述了胡同和弄堂模式、单元大院模式、城中村模式和门禁社区模式这四个中国城市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建了中国的城市化。最后,吴缚龙教授总结道,中国的城市化世界并非单一的社会模式,而是体现了非正规的、灵活的、跨地域的网络关系。他呼吁应借助社会动员,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社会,这是中国城市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提问环节,吴教授与学生就“城市是否变得更排外”、“政策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吴缚龙教授演讲)


PART 3 城市治理分论坛

在下午的分论坛中,两校的老师们分别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报告。

何深静教授作了题为《城市企业家主义在中国:多尺度多方向过程解读的分享报告》。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城市治理的思考,尤其是从企业家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治理问题,并提出了一个多尺度多方向的城市企业家主义理论框架;第二部分介绍了何教授基于中西部小城市探讨其如何在“一带一路”新机遇下抓住发展机会,开展政治创新和城市治理;第三部分讲述了从邻里视角出发,一个以名校为卖点的社区应该如何融入更广阔的城市和区域尺度的企业家主义治理框架。

(香港大学何深静教授)


张梦竹助理教授作了题为《多源大小数据,社会地理计算与精细化城市治理》的报告。她提到多源地理大数据及其分析方法的发展为城市治理研究提供了新机遇。她认为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并不局限于数据科学本身。她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公平导向的治理,把大数据作为一种知识生产工具来帮助加深对社会空间公平机制的理解, 她的研究方法包括基于地理空间异质性分析的政策治理效果精细化评估,以及基于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城市社会问题诊断。她通过4个研究案例来展示多源大数据挖掘如何应用于公平导向的空间治理,包括揭示农民安置房政策的社会空间排斥效应、检验网约车服务的性别空间不均等赋能、阐明国家主导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的社会空间公平效应、揭示长租公寓平台加剧城市住房成本不公平负担等。

(北京大学张梦竹助理教授)

仝德副教授作了题为《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研究》的报告,她指出在地理学视角下的城市研究中,城市更新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城市治理问题。地理学对城市更新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实际上多个学科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地理学可以通过对空间演化规律的识别,为城市更新带来更多的机制解释。地理学可以回答关于城市更新的几个问题:需要更新的空间在哪里?它是怎么产生的?不同的组织方式会造成什么样的更新过程?更新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什么样的空间效应?地理学可以把过程和结果结合起来,为城市更新提供更多的解释,也为空间治理实践提供服务。

(北京大学仝德副教授)


PART 4 韧性城市分论坛

在韧性城市分论坛中,首先,香港大学李卫峰副教授以《中国城市的环境可持续规划与环境公平》为题,分享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方法论认知。他强调了因果关系及因果效应在城市社会问题研究中的重要性,“城市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合自然实验的机会”,他详细介绍了自然主义、控制实验等因果方法在城市政策干预措施、物质形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指标等方面前沿进展,并探究其在健康效益、环境污染、资源控制、城市化进程等的应用。

(香港大学李卫峰副教授)


香港大学黄健翔助理教授做《热韧性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主旨报告,黄老师阐述了我国高密度城市升温机制研究与西方主流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分享了其在城市热环境模拟仿真工具开发和城市降温设计与优化方面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的系列工作,并探讨了人工智能机器技术与规划师、设计师的兼容问题。

(香港大学黄健翔助理教授)

  北京大学汤俊卿助理教授做《韧性城市与灾害风险》主旨报告,从系统性与复杂性的视角重新追溯并梳理城市韧性的内涵与特征,分享课题组在城市韧性基础理论与评价体系构建、多灾种大数据分析、复杂系统模拟仿真与计算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他表示:“韧性基本上被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当前智慧技术实际上则正在以一种更高效、更可持续在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中发挥作用,其本身也为城市可持续的一部分”。

253DB

(北京大学汤俊卿助理教授)


PART 5 智慧城市分论坛

7月12日,暑期学校分论坛继续在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开展,香港大学杨天人助理教授主持。

赵鹏军院长报告的主题是《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报告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痛点与机遇,详细介绍了CIM的技术特征、框架、应用场景、地方实践、技术瓶颈,赵院长指出应该用系统化的思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出了较为理想的模型。报告还分享了团队开发的博雅智城CitySPS的技术体系,该项目旨在构建能反映城市多维规律的框架和模型,其中包括系统模拟、城市计算、高性能计算的实现,在信息、知识、决策三方面的赋能,在低碳城市应用场景以及目的优势和前景。在提问环节,赵鹏军院长回答了学生关于是否可以和如何将主观变量纳入到模型中的问题。

(北京大学赵鹏军院长)


赵展助理教授首先介绍了他的研究团队的基本情况,然后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包括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与交通规划、具体案例和未来研究展望。赵展助理教授首先介绍了AI的最新进展,并讨论其在城市大数据和城市领域所遭遇的挑战,然后围绕出行需求预测和交通设施布局两个主要的交通规划任务,探讨了人工智能如何对传统方法做出改进和结合。然后,赵展助理教授分享了“纽约公共自行车站点需求预测”和“深圳电动公共自行车分布式换电模式设施规划”两个具体应用案例。最后,他提到了AI的局限性,并指出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指导AI学习。

(香港大学赵展助理教授)


张浩然助理教授的报告《小世界AI模型-海量手机移动数据驱动的孪生城市基础研究》主要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小世界AI模型。张浩然助理教授先指出了目前大数据的局限性,因此提出小世界AI模型解决大数据的两个重要问题:隐私保护和数据偏差。他在报告中介绍和探讨了如何基于粗糙的手机移动原始数据构建的“小世界”,以城市人口移动行为物理约束为指导来模拟我们生活的“大世界”。报告主要展示了手机原始移动数据、传感器、轨迹数据模拟真实探测数据、轨迹生成四项核心技术如何助力智慧城市应用和数字共生城市的研究。

(北京大学张浩然助理教授)


PART 6 区域发展分论坛

在随后的区域发展分论坛中,首先是周江评副教授带来的题为《城镇化与城乡规划范式——新理论、中国实践和讨论》的报告。周老师指出城镇化应设定更综合、均衡的发展目标,它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增长。应该允许模糊化的目标,同时强调目标诉求中存在争辩和妥协。长期来看,社会水平的不断学习,是达到全社会绩效最优的最佳路径。此外,环境问题和资源限制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对经济增长是挑战也是机遇。经济发展应该可以让自然和社会资本同时保值、升值。

(香港大学周江评副教授)

杨天人助理教授带来了以《可计算城市模型与空间规划决策》为题的报告。杨老师从城市内在结构与演化过程、外部冲击与城市未来以及空间规划原则与决策三个核心研究议题展开。他指出,从数据、模型、预测再到决策辅助,可计算城市模型能够实现综合政策视角下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优化,在城乡重点政策与特大项目、城市发展代表性话题、城市系统要素耦合因果关系研究等领域发挥举足若轻的作用。杨老师还鼓励我们要实现从多学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再到超学科研究的学科思维创新。

(香港大学杨天人助理教授)


   宫兆亚助理教授带来了以《基于GeoAI的城市区域用地功能-人群出行耦合系统基础模型研究》为题的精彩报告。宫老师重点阐述了“面向多源异构空间大数据的城市用地识别与监测”和“基于庞加莱嵌入的流空间全局与局部结构研究”两个研究课题。宫老师指出基于预训练基础模型构造多重下游任务,提升模型可移植性,从而能够实现用地功能推断、人群移动预测、交通状态模拟、人口密度动态分布、房价估算优化。

(北京大学宫兆亚助理教授)


PART 7 平行分论坛交流

7月12日下午,各分组学员分别于平行分论坛汇报自己开展的研究工作,并与对应专业导师进行深入交流。

PART 8 香港城市考察活动

7月13日,本期城市科学联合暑期学校在香港大学迎来了最后一天的学习旅程。城市规划及设计系主任何深静教授至欢迎辞,她代表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对参与本次联合暑期学校的老师及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来自四个分论坛的优秀营员进行了颁奖,获奖名单如下:

分论坛主题

优秀营员

城市治理

高远、林靖杰

韧性城市

陈芷凝

智慧城市

王雪鹭

区域发展

郑沐辰、黄著诚

颁奖结束后,Chinmoy Sarkar副教授、Creighton Connolly助理教授、马骏助理教授、郭萃助理教授、张啸虎助理教授对研究方向进行介绍。汇报结束后,学员与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下午,在香港大学杨天人助理教授和北京大学汤俊卿助理教授的带领下,学员前往了香港大馆和中环街市,对香港城市更新典型项目进行了考察。而后,队伍前往展城馆参观,进一步了解了香港城市规划的历史脉络及发展方向。


  至此,为期三天的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城市科学联合暑期学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学校的成功举办离不开kaiyun平台官方APP下载和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的通力合作。两校共同搭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联合人才培养互动平台,在两校的持续互动发展和学科合作之路上迈出了崭新的步伐。我们期待两校在未来更加深入地交流与合作,为城市科学的研究搭建起更加广阔的平台!


撰稿:黄诺贤 刘斌 胡班韶 杨欣怡 段司南 陈国萍 邓伟鹏

摄影:黄诺贤 刘斌 胡班韶 杨欣怡 谭翠萍

编辑:邱玉叶

审核:张梦竹 邱玉叶 杨天人




XML 地图